第二章 各种动物传染病的防治
第一节 猪的传染病
一、猪瘟
猪瘟俗称烂肠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疾病。主要特征是高温、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出血、坏死、梗塞。猪瘟病毒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死亡率很高的急性型,或者死亡率变化不定的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隐性型。猪瘟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易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病猪和感染猪为该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感染猪在症状出现前和整个病程中都经口、鼻、眼泪、尿、粪便向外大量排毒,直到猪死亡;康复猪在产生特异性抗体之前仍排毒。本病可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亦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如去势、注射等。
2、临床症状:
①、最急性型: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②、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可高达42℃,稽留热,食欲减退或废绝,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下痢,粪便中有黏液、假膜和血液,喜饮水。耳根、腹下和四肢内侧的皮肤上有紫红斑点,指压不褪色。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尿恶臭。
③、慢性型:病猪体温时高时低,食欲时好时坏,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消瘦,精神不振,行走不稳,病程长达20天以上。
3、病理变化:喉、心、肺、肾、膀胱有出血点。淋巴结肿大,边缘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脾脏充血肿大,有出血点,边缘坏死。病程稍长的病例,在盲肠、结肠,特别在回盲口附近的黏膜上有大小不一的圆形扣状溃疡。
4、确诊:需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如病毒分离、兔体交互免疫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抑制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二)、治疗
早期可应用抗猪瘟血清,治疗量为2毫升/千克(预防量减半),每日1次,连用3日,并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也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或猪瘟脾淋疫苗4~8倍量注射治疗,但不得应用二联苗或三联苗治疗。也可用猪用免疫球蛋白和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进行治疗,但应注意选择同种同源的基因工程产品。辅助治疗选用增进免疫的中草药制剂、维生素制剂,可增强病猪的体质,促进病猪病情的康复,一般选用黄芪多糖、甘草合剂、Vb1、Vc、Vb12等药物。
(三)、预防
预防选用猪瘟脾淋疫苗,按免疫程序进行。仔猪首免按4倍量注射疫苗,以后按疫苗说明使用。
二、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易感动物包括牛、羊、骆驼和猪等20个科的70多种家养和野生哺乳动物,猪和牛的临床表现最为明显。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是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成年动物的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等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使其死亡率升高。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型、O型、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或称为南非1型、2型、3型)及Asia型(亚洲型)。每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口蹄疫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其生存时间与含毒病料的性质、病毒浓度及环境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组织及污染的饲料、饮水、饲草、皮毛及土壤等所含的病毒在数日乃至数周的时间内仍具有感染性。本病毒对酸、碱、高温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敏感。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通常经消化道感染,亦能经呼吸道、皮肤、黏膜感染。患病动物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愈后的动物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携带病毒进行传播病原。
2、临床症状: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在蹄冠、蹄踵、蹄叉、鼻端、齿龈、舌、母猪的乳房和乳头出现水疱。流涎,跛行或卧地不起。蹄壳变形或脱落,水疱破溃后,露出暗红色的糜烂面。仔猪常因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3、病理变化:除口腔、蹄部、鼻端、乳头有水疱和烂斑外,胃黏膜常有溃疡。心包膜有弥散性出血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称“虎斑心”。
4、确诊: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无菌采集水疱皮、水疱液、血清等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测、定型。
(二)、防治
发生口蹄疫疫情后,须紧急采取“五强制”措施,尽快消除传染源。
1、加强养殖场的全进全出制度,做好平时的消毒工作和平常的预防接种工作。
2、及时报告疫情。口蹄疫发生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确定疫情,鉴定毒型,划分疫区,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消毒、扑杀病畜等措施,以减少损失。待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扑杀后,21天内不出现新发病例时才可解除封锁。
3、紧急预防接种疫苗。根据鉴定的毒型,采用相同的口蹄疫疫苗对病群中的健康、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健康易感家畜进行紧急接种疫苗。
三、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是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在自然流行中只发生于猪,而不感染其他偶蹄家畜。不分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在猪群内主要经直接接触传染。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2℃,蹄冠和蹄踵的角质与皮肤的连接处苍白、肿胀。蹄冠带和蹄叉、趾部、腕部和蹄踵有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严重者蹄壳脱落,卧地不起。有的病猪在乳房、口腔、鼻端、舌面有水疱和溃疡。水疱破裂后,体温随之下降至常温。
3、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的检查。
(二)、防治
预防接种可选用猪水疱病乳鼠化弱毒疫苗或细胞培养弱毒苗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6个月。此外还可用猪水疱病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0.3毫升/千克)免疫注射,免疫期30天,常作为紧急预防用。对病猪的口腔、蹄部等糜烂处可用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布碘甘油或外涂磺胺碘仿粉(磺胺粉5克、木炭末5克、碘仿0.2克)。
四、猪痘
猪痘是由猪痘病毒及痘苗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常发生于4~6周龄的猪,但由痘苗病毒引起的猪痘,则各种日龄的猪都可引起发病。本病主要是经过损伤的皮肤感染,猪虱、蚊、蝇对本病的传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在鼻盘、眼睑、腹部、四肢内侧、乳房、甚至全身皮肤上及口、鼻黏膜上发生痘疹。痘疹为深红色的硬结节,略呈半球形,表面光滑,随后结成暗褐色痂块,痂快脱落后遗留白色疤痕,一般不发生水疱和脓疱。如痘疹被擦破,则有血液和浆液渗出,并沾有泥土、垫草,结成厚痂,皮肤增厚或形成皱褶。
3、确诊:须作病原学检查。
(二)、防治
灭虱、灭蚊、灭蝇具有重要作用。对病猪的治疗,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液或2%硼酸液、淡盐水冲洗,然后涂布碘甘油或碘酊、龙胆紫等。如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并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五、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消化道疾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的猪均可发病,2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发病较多。本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发病。
2、临床症状:仔猪突然发病,呕吐,腹泻,粪便呈水样、黄绿色或白色,内有凝乳块或血液。病猪精神不振,口渴,明显脱水。架子猪和大猪的表现是食欲减退或废绝,水样腹泻,排泄物呈黄绿色或淡灰色、褐色,有的病猪还呕吐。
3、病理变化:胃肠黏膜不同程度充血、肿胀,胃内充满凝乳块,肠内有黄绿色或白色液体,肠壁薄,肠管扩张,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4、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治疗
1、对病猪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可给发病仔猪口服免疫血清或康复猪的全血,每次10毫升,连用3天。
2、对症治疗: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对患病仔猪可肌注氯霉素,口服链霉素并进行注射或口服补液。或肌注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同时用氟苯尼考口服液(芙安)口服连用4天。也可内服泻痢停,此药是标本兼治、抗肠道感染的首选药物。每公斤体重用0.1克,首次量加倍,第一天服3次,第二、第三天早晚各服一次。补充体液,取适量白糖和食盐,按5%的比例兑入温水,让猪自饮。对失水严重的病猪,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然后再加10%葡萄糖注射液,用量视体重大小而定。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饲喂适量糊状饲料,如米汤、大麦粉煮成的稀粥,加入少量食盐与白糖,既能调节食欲,还有利于肠粘膜修复。
(三)、预防
由于哺乳仔猪可以从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免疫力。因此,在发病猪场,可作为一种紧急措施,即经领导(或畜主)同意,可将病死小猪的小肠及内容物搅拌后,给临产前1个月的母猪内服,一般母猪感染后只发生轻微症状而获得良好的免疫力。这样,所产仔猪在哺乳期可以不发生此病。
六、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类冠状病毒(CVL)引起的一种消化道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日龄的猪均可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死亡率较低。
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腹泻,粪便呈水样、灰黄色或灰色,呕吐。1周龄以内的仔猪病死率约为50%,而2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死亡。
3、病理变化:病变限于小肠,其中充满黄色液体。
4、确诊:须作病原学检查。
(二)、防治
1、对怀孕母猪在分娩前2周内服病猪的小肠及内容物的搅拌混合物进行人工感染,以减少仔猪发病。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
2、对病猪可根据病情进行对症治疗。可选用氯霉素,按每kg体重30mg一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5日;选用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钾2.5g、葡萄糖20g、加温开水lOOOml,混合自由饮用。
七、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猪的死胎、木乃伊胎、流产、死产和初生仔猪死亡的一种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胎儿最易感、发生病变和死亡,出生后感染的猪不表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母猪的繁殖障碍,如死胎、木乃伊胎,死亡和流产,不孕。
3、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防治
对发病的母猪、仔猪和血清学或精液的病毒学检查为阳性的公猪应当淘汰,建立健康猪群。预防接种可用猪细小病毒灭活苗。
可试用康复母猪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生仔猪有一定治疗和预防作用。预防本病可在入冬前10~11月份给母猪接种弱毒疫苗,通过初乳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预防方案:猪白细胞干扰素、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 用法: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育肥猪1头/瓶·天;仔猪2头/瓶·天;乳猪4头/瓶·天),每日一次,连用2天。间隔5天(96h)后接种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1头份)。说 明:母猪配种前两个月左右注射一次。治疗方案:猪白细胞干扰素、高免血清、抗菌素(黄芪多糖)。用法: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育肥猪1头/瓶·天;仔猪2头/瓶·天;乳猪4头/瓶·天),每日一次,连用3~5天。补充高免血清或健康猪血清,同时辅以抗菌素(如黄芪多糖)进行注射。
八、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仔猪、犊牛、羔羊、幼驹、幼鹿、幼犬、幼禽和婴儿在内的一种病毒性腹泻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日龄的动物均可感染,常呈隐性经过,一般发病的多是新生或幼龄动物。本病经消化道感染,而且轮状病毒可以从一种动物传给另一种动物,如人轮状病毒能使猴、仔猪、羔羊感染发病。本病多发于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
2、临床症状:病猪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呈黄白色或暗黑色,脱水。
3、病理变化: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出血,肠管薄,内容物呈液状、灰黄色或灰黑色。
4、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治疗
1、停止喂乳。
2、补液。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葡萄糖23克、食盐4克、甘氨酸3.5克、柠檬酸0.3克、无水磷酸钾2.3克、常水1000毫升)或补液盐液、葡萄糖盐水(葡萄糖50克、食盐10克、常水1000毫升)给病畜自由饮用。
3、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4、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5、预防方案:猪白细胞干扰素、轮状病毒活疫苗。用法: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育肥猪1头/瓶·天;仔猪2头/瓶·天;乳猪4头/瓶·天),每日一次,连用2天。间隔5天(96h)后接种轮状病毒活疫苗。主要通过给母猪免疫注射提高初乳免疫的途径进行预防。治疗方案:猪白细胞干扰素、地塞米松注射液2~4mg。用法: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育肥猪1头/瓶·天;仔猪2头/瓶·天;乳猪4头/瓶·天),每日一次,连用2~3天。辅以地塞米松注射液(2~4mg)。 猪白细胞干扰素与地塞米松结合能增加细胞的通透性,使细胞同时处于抗病毒与抗细菌双重作用。
(三)、预防
在疫区要使新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接受母源抗体的保护,以减少和减轻发病。
九、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以幼龄猪的易感性高。传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多发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和寒冷的冬季,2~3天内全群发病。
2、临床症状:猪突然发病,常全群同时感染。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打喷嚏,呼吸迫促,鼻流浆液性鼻液。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或钻卧垫草中。
3、病理变化:呼吸道黏膜充血,病肺(多见于尖叶和心叶)膨胀不全、塌陷,其周围肺组织气肿、苍白色,界限分明。
4、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治疗
1、隔离。加强护理,防止贼风,给予易消化的饲料,特别是青绿饲料。
2、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复方氨基比林、复方奎宁、柴胡注射液、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1~3包,每天2次)等。
(三)、预防
注意防寒、保暖及猪舍的干燥和卫生。
十、猪圆环病毒病
猪圆环病毒病(简称圆环病)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多系统衰弱综合症。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①、宿主和传染源:猪是猪圆环病毒的主要宿主,此外也有从牛中检测到圆环病毒的报道。
②、传播方式:猪圆环病毒对猪有较强的易感性,可经口腔、呼吸道感染不同日龄的猪,其他未接种猪的同居感染率高达100%。猪感染圆环病毒后,可于5~12周龄时发生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症,发病率为5~15%,死亡率可达50%。少数怀孕母猪感染圆环病毒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引起病毒在不同猪个体之间进行传播。鸟类、啮齿动物如鼠等带毒,可能会引起传播。外观正常的公猪精液中可检测到圆环病毒。混群、应激、高密度饲养等因素可诱发仔猪发病。
③、流行与发布:自圆环病毒发现以来,圆环病毒-1和圆环病毒-2已经证实为世界性流行和存在的病毒。圆环病毒-2在我国猪群中感染情况已经相当严重。
2、圆环病毒-2相关疾病:
①、断奶仔猪多系统衰弱综合症。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患猪表现为肌肉衰弱无力,下痢,呼吸困难,黄疸,贫血,生长发育不良,腹股沟淋巴结肿胀明显,康复猪成为僵猪。剖解可见淋巴结肿大,肝硬变,多灶性黏液脓性支气管炎。肺脏和淋巴结是最主要的受损伤的器官。
②、皮炎和肾病综合症。此病通常发生在8~18周龄的猪。皮肤出现红紫色病变斑块,在会阴部和四肢最明显,这些斑块有时会相互融合。在极少情况下皮肤病变会消失。病猪表现皮下水肿,食欲丧失,有时体温上升。通常病猪在3天内死亡,有时可以维持2~3周。病理组织学变化为出血性坏死性皮炎和动脉炎,以及渗出性肾小球性肾炎和间质性肾炎,并因而出现胸水和心包积液。
③、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炎主要危害6~14周龄的猪,眼观病变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颜色灰红色。
④、繁殖障碍。圆环病毒感染可以造成繁殖障碍,导致母猪返情率增加、产木乃伊胎、流产以及死产和产弱仔等。此外,圆环病毒还可以引起仔猪的先天性震颤。
3、病理变化:圆环病毒主要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是圆环病毒的靶细胞。感染圆环病毒后,可导致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减少,从而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4、诊断:该病仅靠临床症状难以确诊,必须靠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单克隆抗体法、病毒分离鉴定、组织原位杂交和PCR方法等。
(二)、防治
1、减少断奶仔猪应激反应。避免仔猪过早断奶,避免断奶后过多更换饲料;避免断奶后并窝并群;避免过早或多次注射疫苗;避免高密度饲养。
2、强化猪场生物安全。减少后备母猪的购进数量,加强猪舍环境消毒,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3、实施严格的防疫制度。对于分娩舍应清理粪池和粪沟,彻底冲洗消毒;清洗母猪,并进行驱虫治疗。
4、做好疫病的综合防治。猪Ⅱ型圆环病毒单独感染一般不会造成多大危害,当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后可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规模化猪场中做好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蓝耳病、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疫病的综合防治,是间接控制圆环病毒的重要策略之一。
5、接种疫苗: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商品化的疫苗用于圆环病毒的免疫预防。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和控制病毒传播是最有效的手段。
6、预防方案:猪白细胞干扰素、辅以黄芪多糖。用法:用猪白细胞干扰素肌肉注射(育肥猪1头/瓶·天;仔猪2头/瓶·天;乳猪4头/瓶·天),每日一次,连用2天。同时辅以黄芪多糖进行肌肉注射,对提高机体白细胞的粘附能力以及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治疗方案:猪白细胞干扰素、注射用长效土霉素。用法:肌注猪白细胞干扰素(育肥猪1头/瓶·天;仔猪2头/瓶·天;乳猪4头/瓶·天),每日一次,连用3~5天。哺乳仔猪分别在3、7、21日龄按1kg体重0.5ml各注射一次;成年猪增倍。
十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在50%以上,母猪流产率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猪蓝耳病。该病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中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病猪和隐性感染的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可通过尿、粪、鼻液、精液等排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接触感染,也可经精液、胎盘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肌肉、腹腔、子宫、接种等多种途径感染。
2、临床症状:
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早产、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产弱仔,间情期延长或不孕,产后无乳,胎衣不下等。发热、昏睡、精神、食欲不振,病猪耳朵、阴门、尾巴、腹部、鼻孔等处发绀。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很少咳嗽),结膜炎,鼻炎。
②、仔猪:新生仔猪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在哺乳与断奶猪亦可见),体温40~41℃,部分猪耳部等处发绀,皮毛粗糙,挤集一堆,眼眶水肿,结膜炎,也可见顽固性腹泻。
③、育肥猪:临床症状不明显,有时厌食和轻度呼吸困难,部分猪出现发绀,易继发感染,生长缓慢。
④、公猪:厌食,精液质量下降,精子运动力下降,畸形精子比例上升。
3、病理变化:单纯感染,以肺脏为主,肺有出血斑,或有肝变病灶(暗红色),腹股沟、肺门等淋巴结肿大、出血,胸、腹腔积液,脑积液,如继发感染,则病变复杂化,症状多样性。
4、诊断:本病因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差异性大,须作实验室诊断。
(二)防治
1、阳性场控制措施。早期断奶,分地饲养,实行全进全出。
2、保育舍空栏法。所有猪只清出猪舍,猪舍彻底清洗和消毒,封闭空闲14天,再接收仔猪。
3、免疫接种。用疫苗免疫接种进行预防。用分娩母猪的胎盘、粪便给配种前4周或产前4周的母猪混饲。
4、药物预防。控制继发性细菌感染,但不能阻止病毒从母猪传给后代。
5、治疗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即抗病毒、防继发感染和保健。一般选用干扰素或干扰素诱生剂促进干扰素产生抑制病毒复制,如干扰素、转移因子。药物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地塞米松类糖皮质激素及退烧药要谨慎使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十二、猪血凝性脑脊髓炎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是由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呕吐、食欲废绝、便秘、进行性消瘦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本病主要感染幼猪,病死率很高。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本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猪群的血清学阳性率都很高,但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自然发病不常见。初生仔猪通常可通过母源抗体而获得保护,随后产生年龄相关抵抗力,以致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通常经鼻分泌物传播,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主要侵害1~3周龄的仔猪,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但可排毒。被感染的仔猪除了表现一些共有症状外,还可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症状:一种以脑脊髓炎症状为主,另一种以呕吐-消耗病症为主。该病多在引进种猪之后发病,侵害一窝或几窝仔猪而引起发病,而后由于猪群产生免疫力停止发病。被感染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
2、临床症状:脑脊髓炎型病例多发于2周龄以下的仔猪。病猪厌食,继而昏睡,呕吐、便秘,少数病猪体温升高。病猪常常扎堆,被毛逆立,末梢发绀,打喷嚏、咳嗽或磨牙。发病后1~3天,大多数病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症状。对声响和触摸过敏,尖叫,共济失调,呈犬坐式,后肢麻痹,或四肢游泳状运动,呼吸困难,失明,眼球震颤。死前昏迷。病程约10天,病死率高达100%。幸存者可以完全恢复。
3、病理变化:病理变化的特征是脑血管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形成细胞套,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死亡和呈卫星状。大多数病变发生于间脑、脑桥、延脑、脊髓上部等处的灰质部,脑脊髓炎增多。
4、诊断: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根据流行情况和症状表现一般只能作出推测性诊断。需经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方法确诊。
(二)、防治
目前本病无有效疗法,也没有有效的疫苗用于免疫接种。预防本病主要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止引入病猪。对于发病猪和猪群要及时隔离。在母猪临产前2~3周用人工感染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可使仔猪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
十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病死率较高,猪群感染最为普遍,且大多不表现临床症状,怀孕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其它动物多为隐性感染。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物均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分性别、品种的猪均有易感性,但发病年龄多在生后6个月或更早一些。多发生于6~10月份。本病通过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人或动物而传播。
2、临床症状: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1℃,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粪便干燥。心悸亢进,心跳增加;有的病猪还表现兴奋,乱撞及后肢轻度麻痹。公猪除上述症状外,常发生睾丸肿胀,患侧阴囊肿大、发亮、发热。妊娠母猪主要表现突然流产,胎儿多是死胎或木乃伊胎。有的病猪还发生胎衣停滞。
3、病理变化:脑、脑膜充血,脊髓、脊髓膜充血,脑室积液增多。睾丸肿大,实质充血,呈楔状、斑点状出血和坏死灶。子宫内膜充血、出血,黏膜上覆有黏稠的分泌物。
4、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治疗
1、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2、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如强心、利尿等。可用板蓝根针剂40ml,一次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注2次后用量减半,再注2次。
3、防止并发症可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钠等药物。流产后,为防胎衣滞留,可肌注缩宫素20单位。
(三)、预防
预防接种可应用流行性乙型脑炎弱毒疫苗,并做好防蚊、灭蚊等工作。
十四、猪传染性脑脊髓炎
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又称捷申病,是由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日龄、品种的猪都易感染,但以断奶仔猪和架子猪发病较多。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
2、临床症状:病初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共济失调。随后出现肌肉战栗,眼球震颤,阵发性痉挛、惊厥、鸣叫,衰弱和昏迷。有的病猪出现角弓反张或转圈运动。
3、病理变化:脑膜水肿,脑膜血管和脑血管充血。
4、诊断:须作病原学检查。
(二)、防治
预防接种可用猪传染性脑脊髓炎猪肾细胞继代培育的弱毒苗或细胞培养福尔马林灭活苗对小猪进行免疫。治疗主要是进行对症治疗。
十五、猪狂犬病
狂犬病俗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出现极度的神经兴奋、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全身麻痹死亡。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人和动物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因此,各种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本病的传播方式是由患病动物咬伤后而感染。
2、临床症状:猪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如病犬)咬伤感染后,一般经2~6周或更长的时间后出现症状。病猪表现兴奋不安,流涎,不断发生嘶哑的叫声,摩擦伤口,攻击人畜或无目的地乱跑,或是用鼻掘地。间隙期间钻入垫草中,当受到刺激时一跃而起,横冲直撞,最后麻痹死亡。
3、确诊:须作病原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二)、防治
1、管理好犬、猫,给犬、猫和其他家畜(包括猪)用狂犬病疫苗进行免疫接种,犬3~5毫升,羊、猪10~25毫升,牛、马25~50毫升,免疫期6个月。
2、对狂犬或野犬及拒不免疫的犬应予扑杀。
3、被咬伤家畜的处理:家畜(包括猪)被患有狂犬病的犬或可疑动物咬伤时,应对伤口做彻底消毒处理,并迅速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使被咬伤的动物在病的潜伏期内产生主动免疫,而得到保护。如有条件可结合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但一般应以扑杀为主,以免传染于人畜。
十六、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又称奥叶兹基氏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多种哺乳动物共患的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最常见于牛、羊、猪、犬、猫和鼠类,人和单蹄兽一般不感染。猪的易感性随年龄而有所不同,10~20日龄的哺乳仔猪感染后病死率很高,而大猪多数为隐性经过。本病的感染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以及通过交配或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2、临床症状:主要呈现脑膜脑炎和败血症的综合症状,无瘙痒现象,20日龄以内的病猪表现体温升高到41~42℃(后期降至常温以下),精神不振,不吃、流涎、叫声嘶哑,肌肉痉挛性收缩,鼻歪向一侧,兴奋不安,步态僵硬,运动失调或倒地抽搐。有时出现向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最后出现四肢轻瘫、麻痹、倒地侧卧,昏迷死亡。而4月龄以上的猪仅表现发热,流鼻液,咳嗽,食欲减退,精神萎顿,有时出现呕吐和腹泻或神经症状。母猪可引起流产。
3、病理变化:脑充血、水肿,有的病例脑实质有出血点,鼻腔、咽、喉、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出血。
4、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防治
1、防鼠、灭鼠有重要意义。免疫接种可用伪狂犬病弱毒苗或灭活苗。对哺乳期母猪肌肉注射伪狂犬病弱毒苗,可使哺乳仔猪在6~8周龄内得到保护。断奶仔猪注射伪狂犬病弱毒苗2次(间隔3~4周),对8~12周龄仔猪产生保护力,免疫期1年。
2、病畜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十七、猪巴氏杆菌病
猪巴氏杆菌病又称猪肺疫,俗称“肿膀子”或“锁喉风”,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特别是气候骤变时更易发生。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的伤口感染及经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2、临床症状:
①、最急性型:病猪突然发病,无明显症状就迅速死亡。
②、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1℃左右,食欲减退或废绝,咳嗽,从鼻孔流出浆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颈部和咽喉部肿胀、发热,呼吸困难,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
③、慢性型:病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时有腹泻。咳嗽,从鼻孔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消瘦。有的病例还发生关节炎、关节肿胀,如不进行治疗,常于发病后2~3周死亡。
3、病理变化:肺脏水肿、气肿、出血和肝变,肝变部表面有纤维素絮块,常与胸膜粘连,切面呈大理石样;支气管、气管内有多量泡沫状黏液。全身有出血点。淋巴结出血、肿大。
4、确诊: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如血液、肺抹片或触片检查到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球杆菌,动物接种,凝集试验,荧光抗体试验等。
(二)、治疗
1、早期可应用抗猪肺疫血清,小猪20~30毫升,中猪40~60毫升,大猪60~100毫升,皮下注射。
2、可应用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等进行治疗。
3、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三)、预防
预防接种可选用猪肺疫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瘟、猪肺疫二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
十八、猪丹毒
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尤以3月龄以上的架子猪更为易感。本病经消化道、皮肤伤口感染及经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叮咬传播。
2、临床症状:
①、急性败血症:病猪体温升高达42~43℃,精神沉郁,食欲废绝,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多静卧不动。在耳、胸、腹、股内侧皮肤出现红斑,指压褪色。仔猪还表现抽搐。
②、疹块型:病猪体温升高,精神不振。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大小约1厘米至数厘米、数量不等的暗红色隆起的疹块,形状多为方形或菱形,初期指压疹块褪色,后期呈紫黑色,压之不褪色。
③、慢性型:病猪关节肿胀、疼痛,跛行或卧地不起。消瘦、贫血,听诊心脏有器质性杂音。耳、肩、背、尾部皮肤坏死,变黑、干硬,似皮革状。
3、病理变化:脾脏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质地松软,切面外翻,脾髓暗红,易于刮下,呈典型的败血脾变化。慢性者除关节肿胀、关节囊增厚外,还可在二尖瓣、主动脉瓣的瓣膜表面被有疣状赘生物。
4、确诊:需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如心、肾、脾作抹片或触片检查到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分离培养,环状沉淀试验,荧光抗体检查等。
(二)、治疗
1、早期可应用抗猪丹毒血清,小猪5~10毫升,中猪30~50毫升,大猪50~80毫升。
2、可选用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进行治疗。
3、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三)、预防
预防接种可选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或猪丹毒弱毒菌苗,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猪瘟、猪丹毒二联苗。
十九、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主要是猪伤寒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1~4月龄仔猪易感性较高,但在初乳中缺乏抗体或处于逆境时(管理不当、长途运输、气候突变等),即不受年龄限制都可发病。
2、临床症状:
①、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便秘或腹泻,在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斑。
②、慢性型:病猪体温升高,呈间隙热,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逐渐消瘦、贫血,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长达2周或以上。
3、病理变化:大肠黏膜上有分散或融合性的溃疡,溃疡大小不一,中央凹陷,四周隆起,表面覆盖有纤维素膜,似麦麸样,不易剥离。有时在肝脏见到粟粒大、黄白色坏死灶。
4、确诊:须作细菌分离(从实质脏器中)与鉴定。
(二)、治疗
1、可选用庆大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痢菌净、氟哌酸、磺胺脒、酞磺胺噻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2、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三)、预防
预防接种可用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若有条件时,用本群或当地分离的菌株作成单价死菌苗,则预防效果更好。
二十、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7日龄以内仔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以内仔猪发病,以1~3日龄仔猪发病最多。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在阴雨连绵天气发病多。
2、临床症状:仔猪突然发病,腹泻,排黄色水样便,内含凝乳小块。病猪精神沉郁,不食,脱水,昏迷而死。
3、病理变化:肠内容物为黄色糊状,小肠肿胀、充血、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4、确诊: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并将分纯的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
(二)、治疗
1、发现一头猪发病,应全窝仔猪进行预防性药物治疗。
2、可选用氟哌酸、庆大霉素、土霉素,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5-甲氧嘧啶与抗菌增效剂配合应用。
3、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如脱水时进行口服补液或腹腔补液。
(三)、预防
预防接种可在母猪分娩前15~25天口服或注射仔猪黄痢、白痢MM工程苗。此外,对发生过本病的猪群,在仔猪出生后尚未开食前就内服抗菌药物,连服3天,以作预防。
二十一、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10~30日龄以内仔猪的肠道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一般多发生于10~20日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和炎热季节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病初精神尚好,有食欲,体温一般不升高,但排乳白色腥臭稀粪。2~3天后精神逐渐变差,食欲降低,腹泻加剧,口渴,眼球下陷,常并发肺炎,常经5~6天死亡。
3、病理变化:胃黏膜潮红、肿胀,肠黏膜潮红、有出血点,肠内容物为乳白色稀粥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发肺炎者可见肺炎病变。
4、确诊: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二)、预防和治疗
参见仔猪黄痢。
二十二、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又称猪胃肠水肿,是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肠毒血症。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断奶后仔猪多发,以4~5月份和9~10月份较为多见,特别是气候多变和阴雨天多发。
2、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睑、肛门水肿。病初体温升高,随后降至常温或偏低。行走无力,步态不稳或盲目行走,共济失调,叫声嘶哑,进而倒地抽搐或麻痹。
3、病理变化:腹腔内有多量的淡黄色液体,胃壁、肠系膜、肠系膜淋巴结、胆囊、喉头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
4、确诊:须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
(二)、治疗
1、给予断奶仔猪全价日粮。
2、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氟哌酸、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
3、应用亚硒酸钠和维生素E。
4、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应用地塞米松、安钠咖、甘露醇等药物。
(三)、预防
仔猪在断奶前就做好补饲工作,逐步过度到全价日粮。
二十三、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其中仔猪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5~10月份发病较多。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此外经皮肤伤口也可感染。
2、临床症状
①、急性型:病猪突然不食,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步态踉跄或卧地不起,呼吸困难,流浆液性鼻液,皮肤有出血斑,流泪。而有的病猪除上述症状外,还表现尖叫,抽搐,共济失调,盲目行走或做圆圈运动,或倒地后四肢呈划水动作,衰竭而死。
②、慢性型:病猪主要表现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局部脓肿、子宫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程1周至数周。
3、病理变化:急性者表现血液凝固不良,但尸僵完全,胸、腹下和四肢皮肤有紫斑或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有的化脓。心内膜有出血斑。肺呈支气管炎变化。脑膜充血、出血。慢性型有其相应器官的病理变化,如关节炎病猪的尸体,关节皮下水肿或关节周围化脓坏死,关节面粗糙,滑液浑浊呈淡黄色,内含有干酪样、黄白色块状物。
4、确诊:须作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等检查。
(二)、治疗
1、处理皮肤伤口和对脓肿切开排脓,消毒药冲洗后涂抹5%碘酊。
2、选用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洁霉素、先锋霉素Ⅰ和磺胺类药物与抗菌增效剂进行治疗。
3、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三)、预防
预防接种可用猪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此外,产仔时应注意消毒脐带,防止脐带感染。
二十四、猪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人畜共患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败血症,发病动物以急性死亡为主,脾脏高度肿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冻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呈煤焦油样、尸体极易腐败等。若通过破损的皮肤伤口感染则可能形成炭疽痈。猪炭疽多数是局部型,败血型极少。
炭疽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在一般动物组织内,细菌或单个或2~5个细菌连成短链,相连的菌端平截而呈竹节状,菌体周围有荚膜。当该细菌或其病料暴露于空气时,可形成具有很强抵抗力的芽孢,在干燥状态下,可存活50年以上,150℃干热60min可被杀死,而鬃毛上的芽孢121℃需15min才能杀灭。煮沸10min内不能杀死芽孢。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的家畜都可感染,一年四季均有发生,而以夏秋季节较多。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有由呼吸道、皮肤、创伤感染和吸血昆虫螫刺而传播的。
2、临床症状:
①、急性型:多表现突然倒地,体温在40℃以上,呼吸困难,黏膜发绀,肌肉发抖,天然孔出血,几小时内死亡。
②、慢性型:具有以上症状,但病程较缓和,可延至数天,有的病畜在皮肤松软处出现炎性水肿。
3、病理变化:尸体外表变化为迅速膨气,尸僵不全,天然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血液呈煤焦油样,可视黏膜发绀,颌下淋巴结高度肿大,切面呈砖红色,脾脏肿大2~3倍。
4、确诊: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预防
预防接种可选用无毒炭疽芽胞苗和Ⅱ号炭疽芽孢苗。但不满1个月的幼畜,临产前两个月的母畜,瘦弱、发热及患其它病时不宜注射。
(三)、注意事项
1、在基层无条件进行实验室检查时,当遇到有炭疽病的症状,如病猪体温升高,可视黏膜发绀,咽喉部炎性水肿等死亡的猪,以及死后的猪(或牛、马、羊、鹿等)尸僵不全,从口、鼻、肛门流出暗红色血液或流出带有泡沫的淡红色液体时,则不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如有实验室检查条件时,则在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抽取水肿液抹片和将耳根部切面触片,用瑞氏染色法或姬姆萨氏染色法,见到有荚膜的大杆菌,为单个或3~5个菌体相连的短链者,即可确定是炭疽,此时严禁进行尸体解剖检查。
2、对病猪接触过的厩舍、用具须用10~20%漂白粉消毒。病尸、垫草、粪便等焚烧或深埋。严禁剥皮食肉。接触病畜的人,当感到稍有不适,则应及早到医院治疗。
3、发生炭疽后,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迅速查明疫原,作出诊断,采取果断措施,扑灭疫情。
二十五、猪破伤风
破伤风又称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年龄的猪都易感染,仔猪的脐带感染和阉割感染的病例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2、临床症状:病猪四肢僵硬,尾不活动,牙关紧闭,流涎,瞬膜露出。重者则全身痉挛,角弓反张,心跳急促,呼吸浅快。对外界刺激,如光、声音等的兴奋性增高。耐心询问和检查,一般都能查找到伤口。
3、实验室检查:当症状不明显时,可进行毒素检查。采取病畜全血0.5毫升,肌肉注射于小鼠臀部,一般在18小时后出现弓腰、尾直等症状。
(二)、预防
预防接种可用破伤风类毒素。此外对新生幼畜的脐带应用5%碘酊消毒。外科手术应做好消毒工作。
二十六、猪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生殖系统受到严重侵害,雌性动物表现为流产和不孕,雄性动物则出现睾丸炎。人也可感染,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等症状。
布氏杆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患病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病死动物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但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min可被杀灭,对常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性成熟后的猪对本病极为敏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其次是生殖道和皮肤、黏膜。吸血昆虫也能传播本病。
2、临床症状:病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产出死胎或弱仔,产后发生子宫炎和不孕。公猪发生睾丸炎或附睾炎。有的病猪还发生关节炎、骨髓炎、化脓性腱鞘炎和皮下脓肿。
3、病理变化:子宫内膜有针头大至粟粒大化脓灶或干酪化小结节。睾丸和附睾有化脓和坏死灶。胎膜充血、水肿,表面覆盖淡黄色渗出物。
4、确诊: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如病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以及血清凝集反应、变态反应等。
(二)、防治
一旦检测出病畜,立即扑杀,尸体焚烧深埋,病畜污染环境彻底消毒。预防接种可用布氏杆菌猪型Ⅱ号弱毒菌苗。产前、产后和人工授精器械都应做好消毒工作。
二十七、猪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病程缓慢、渐进性消瘦、咳嗽、衰竭,并在多种组织器官中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和钙化的结节性病灶。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交配传播。
2、临床症状:病猪多表现为淋巴结核。其中以颌下、咽、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较多见,淋巴结肿大。呈拇指大至拳头大的硬块,表面不平滑,有的破溃后排出脓块或干酪样物,常形成瘘管。其他器官如肺、胃、肠、睾丸、乳房等也可发生结核,病猪表现消瘦、咳嗽、气喘等相应症状。
3、病理变化:下颌、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黄白色,有黄色干酪样病灶。有的干酪区变为脓样液体或钙化。
4、确诊:须作结核菌素试验或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二)、防治
一般不作治疗,淘汰处理。种畜可选用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等进行治疗。预防主要采取定期检疫,淘汰病猪,建立健康群。结核病人员不能当饲养员。
二十八、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称猪地方性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不同日龄、性别、品种的猪都易感染发病,但以哺乳仔猪和幼猪多发,且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寒冷、阴湿的环境和气候突变时发病较多。在新发病的猪群常呈爆发性流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
2、临床症状:
①、急性型:常见于新发生本病的猪群,病猪呼吸次数剧增,每分钟可达60~120次以上,张口呼吸,发出的哮鸣声似拉风箱,呈犬坐姿势,腹式呼吸。咳嗽,体温一般正常,食欲减少或废绝。
②、慢性型:病畜表现长期咳嗽,以清晨、晚间、运动、进食后发生最多,呼吸困难,气喘,流鼻液,可视黏膜发绀,消瘦、衰弱,一般体温不高,病程可拖延2个月以上。
3、病理变化:
①、急性型:肺脏广泛气肿,呈灰白色,两侧肺的心叶、尖叶、中间叶有散在的淡灰红色、半透明的肺炎灶。
②、慢性型:肺炎灶融合,并波及隔叶下部,呈淡红色、灰红色,似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样变”。或呈淡黄色、灰黄色,似胰腺样,俗称“胰变”。肺门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
4、确诊:须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如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免疫荧光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等。
(二)、治疗
1、可选用土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洁霉素、泰乐菌素等进行治疗。
2、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青霉素、链霉素和磺胺类药物。
3、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如为缓解喘息可用麻黄素和氨茶碱等药物。
二十九、猪痢疾
猪痢疾曾称为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一)、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发生,但2~3月龄仔猪较为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冬春季节多发。本病的感染途径是消化道。
2、临床症状:
①、最急性型:病猪未有明显的症状就突然死亡。
②、急性型: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排黄色至灰色软便或稀便,随后粪便中有大量黏液、血液、小血块和假膜。有的病猪水泄或排红白相间胶冻样物或血便,出现共济失调。
③、慢性型:病猪反复下痢,消瘦,贫血,生长停滞。
3、病理变化:病变局限于大肠,大肠黏膜出血、肿胀,或表层坏死,有假膜覆盖,外观似麸皮或豆腐渣,剥去假膜露出浅表的糜烂面。
4、确诊:须作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如病原分离和鉴定、凝集试验、吸附荧光抗体试验等。
(二)、治疗
1、可选用痢菌净、土霉素、四环素、二硝基米唑、硫酸新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
2、根据病情适时进行对症治疗。
三十、猪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